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🐾 今天,送喵喵去結紮了。
在決定結紮之前,我經歷了非常多內心的掙扎。
老實說,我曾經覺得——結紮對動物是種殘忍。
我們人類,憑什麼剝奪牠們生育的能力?憑什麼決定「這樣才是對的」?
在反覆收到網路留言請我「一定要幫喵喵結紮」後,我內心感受非常複雜。有些訊息出於真心關懷,我能感受到那份善意;但也有些,語氣像命令與指責,好像如果我不照做,就代表我錯了、我不負責任。
那時我心裡不斷反問自己——
人類所謂的「對」,真的是對嗎?
我們的干預,真的是必要的嗎?
然而,我們早就已經干預了。
我們餵食牠們、提供紙箱房子,讓牠們在後院安心生活。
喵喵選擇我們家後院作為育兒的地方,可能就是她聰明的判斷:這裡安全、安靜,有她信任的人在。
事實證明,她的選擇沒錯。
如果不是這樣,小貓們或許早就活不下來。尤其是香壽——發育最慢、最虛弱的小貓,若沒有喵喵盡心照顧,加上我們總是提供吃得慢的他單獨進食的特別照顧,恐怕活不到今天。
喵喵是一位最稱職的母親。
她哺乳三隻小貓到現在已經三個半月、小貓已經很大、長牙,會咬痛她,還是願意讓小貓喝奶。她還盡心地教小貓爬樹、打架、捕獵。
她示範如何抓壁虎、小鳥、青蛙、蝙蝠——
雖然我曾經為了救下小麻雀而和喵喵對峙,也曾因為來不及拯救,流淚悲傷地看著生命成為「教學示範」,但後來我明白,這是牠們的本能,是牠們學習生存的方法。
我可以選擇吃素,但貓,沒有選擇。
這段期間,我不停問自己:
「結紮真的對喵喵比較好嗎?」
「會不會有後遺症?」
「她會不會因此失去什麼?」
「這,是她想要的嗎?」
就在幾天前,越來越多公貓跑到後院找她。
喵喵一直逃跑、躲藏,甚至在前院紙箱裡蜷縮了數小時,而公貓就守在外頭不肯離開。直到我們聽見聲音出去查看,公貓才慢慢離開。
那一晚,是喵喵第一次沒有回家。
她一向兩小時就回來看孩子,從沒缺席過。
我告訴老公,也許她是為了保護孩子,才一直逃避公貓,才會選擇離開整晚。
第二天清晨,依然沒見她的身影。
三隻小貓的表現也變了,平常總是跑跳玩耍的孩子,突然變得異常安靜。香壽甚至對著圍牆外喵喵叫,像在找媽媽;而愛福聽見後,竟然過去舔她、安撫她——像個姊姊,也像一位小小的媽媽。
那一刻,我深刻感受到:「有媽的孩子像個寶,沒媽的孩子很落寞。」
好在,第二天早上,喵喵終於回來了。
也就在這些經歷之後,我終於下定決心。
我希望喵喵能有更長久、更輕鬆的生活——
不必再懷孕哺乳,不必再為孩子奔波,
不必再每天提心吊膽地與公貓周旋。
在這之前,我對他們一家四口的耐心與細心,似乎建立了她對我的信任。從一開始張牙舞爪,到願意走進籠子進食;
從看到其他人會兇,但一聽到我叫她「喵喵來吃」,她就會看著我、走過來。
當她表現出想攻擊的姿勢時,我對她說:「喵喵坐下。」她會看我一眼,然後慢慢趴下來。
這樣的信任,是一點一滴堆疊起來的。
但昨天,她走進籠子,門關上的那一刻,一切彷彿碎掉了。
她抓狂、撕爛砂盆,還嚇到閃尿,用充滿怒氣的眼神瞪著我,不斷地大聲叫。
我試著安撫她,送上一點她愛喝的奶——她卻別過頭,像是在說:「我不原諒你。」
今早搬上車時,她沒有掙扎,只是安靜地保持高度警覺。
我老公說,他也跟喵喵一樣緊張。
到了動物醫院,她依然維持著蹲低的姿勢,小心觀察周圍。
當我們離開,她靜靜看著我們的背影,我忍不住想:
她會不會以為我們不要她了?
三小時後,我們會接她回家。
我準備好了她最喜歡的罐頭,也準備好一個溫暖安靜的空間,等她回來。
今天,是一個彼此都難熬的日子。
但我相信——那些靠愛與尊重建立的橋樑,不會那麼輕易崩塌。
照顧牠們,不只是餵食,
更是一次次和自己對話,
學著放下不確定的恐懼,
也學著,相信愛的選擇。